别把过敏当小事!这些急性过敏反应,很可能要命!

患者家属
我爸爸今年80岁,3个月前因痛风服用别嘌醇后出现发热、全身皮疹,皮肤整片剥脱,送医院抢救并治疗1个月后,皮疹、体温消退,痊愈出院。但我们全家到现在还心有余悸,想了解全身过敏反应的相关知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预防。
医生 这是一个典型的药物所致严重皮肤过敏反应的病例,表现为全身皮疹,伴有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严重症状,可危及生命。该例患者由于及时就诊且诊断治疗正确,才转危为安。下面对急性过敏反应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 什么是急性过敏反应 急性过敏反应也称即发型过敏反应、Ⅰ型(速发型)变态反应,属于IgE介导的变态反应,指严重的、速发的全身性过敏反应,药物、食物、动植物等多种原因可诱发,但也可没有任何征兆而突然发生,并可在几分钟到数天内出现各种表现。 急性过敏反应一般表现为多系统症状,包括皮肤、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消化系统的症状和体征,部分可危及生命,需要紧急治疗。
急性过敏反应有哪些临床表现 1.皮肤/黏膜表现 一般最早出现,可表现为皮肤潮红、瘙痒、广泛的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发绀等,但约20%的患者可无皮肤/黏膜表现(食物导致的急性过敏反应80%无皮肤表现)。 2.呼吸系统表现 可表现为鼻塞、打喷嚏或刺激性咳嗽、喉头有堵塞感、胸闷、气促、喉部呼吸音增强或减弱、肺部哮鸣音等,其中最凶险的是喉头水肿。 3.循环系统表现 可表现为心悸、出汗、面色苍白、脉搏细弱,严重时血压下降、休克、心搏骤停等。 4.消化系统表现 可表现为口腔黏膜肿大和瘙痒、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肠鸣音活跃或消失、应激性溃疡等。 5.神经系统表现 可表现为恐惧、烦躁不安、头晕、意识不清或意识完全丧失、抽搐或惊厥等。 6.泌尿系统表现 可表现为尿频、肾绞痛等。 7.眼部表现 可表现为眼睛瘙痒、流泪、红眼、眼睑水肿等。
急性过敏反应的过敏原有哪些 1.药物 抗生素(特别是注射用青霉素和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别嘌醇、磺胺类药物、镇静催眠药、非甾体抗炎药、静脉注射造影剂、麻醉药、血清制剂、疫苗、某些中药等。 2.食物 动物性蛋白如鱼、虾、蟹、肉、蛋,以及某些植物性食物如草莓、苹果、桃子、葡萄及菠萝等。 3.动物及植物因素 昆虫叮咬,如蚂蚁、蜜蜂、大黄蜂等;毒毛刺入,如毛虫、甲虫及飞蛾的毛鳞等;密切接触荨麻、羊毛等。 4.各种感染 最常见的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流行性感冒病毒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肝炎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柯萨奇病毒等,以及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血吸虫、丝虫、阿米巴和疟原虫等,最后是细菌感染。 5.吸入物 包括花粉、灰尘、动物皮屑、烟雾、羽毛、真菌孢子,以及挥发性化学品(如甲醛、丙烯醛、除虫菊等)和其他空气传播的过敏原等。 6.物理因素 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物理和机械性刺激。 致敏途径有哪些 1.吸入性致敏 如吸入药物粉末、真菌孢子、尘土、螨虫、皮肤脱屑、羽毛、昆虫等。 2.食入性致敏 如特定的食物添加剂(防腐剂、色素等)、药物等。 3.接触性致敏 如接触动物的分泌物、植物的汁、化妆品、日常用品及油漆等化工原料。 4.注射性致敏 如药水、膜翅类毒液等。 药物按致敏机制可分几类 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可形成抗原的药物,如青霉素、血清、疫苗、磺胺、呋喃唑酮等。另一类为组胺释放剂,如阿司匹林、吗啡、可待因、哌替啶、多黏菌素、维生素B、奎宁、肼屈嗪等。
其常见过敏原在年龄上有什么差异 成年人病因前三位是药物、昆虫毒素、食物,主要临床表现以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症状为主。 儿童病因前三位是食物、药物、昆虫,主要临床表现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
日常应该如何预防急性过敏反应 1.阻断过敏原 尽可能找出诱因并祛除。比如,花粉过敏者可出门戴口罩,慎防吸入花粉、动物皮屑、羽毛、灰尘;避免接触致敏物,禁用或禁食某些致敏的药物或食品。对于过敏病因不明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排查过敏原。 2.脱敏治疗 受到冷热刺激而复发者,不应过分回避,相反应逐步接触,逐渐延长冷热刺激时间,以求适应。对于感染导致的急性过敏,应进行相应治疗,控制感染。 3.改善生活习惯 平时注意心理卫生,避免不良刺激;注意保持室内外的清洁卫生,有动物毛发过敏者不宜养猫、狗之类的宠物;加强体育锻炼;注意气温变化,随气温变化增减衣物。
应该如何评估急性过敏反应 1.评估呼吸系统 注意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刺激性咳嗽、咳痰、发音困难或失声、喉头水肿、声门肿胀、严重的面颈部肿胀、进行性喘鸣、缺氧等情况。 2.评估循环系统 监测患者的脉搏、心率、血压等,注意有无休克、心搏骤停等情况。 3.评估神经系统 注意患者有无恐惧、烦躁不安、意识不清或完全丧失、抽搐或惊厥等情况。
应该如何诊断急性过敏反应 急性全身过敏反应的确诊应符合以下特征。 1.数分钟至数小时出现急性发作的皮肤/黏膜症状,并伴以下至少1种症状:①呼吸系统症状;②血压下降或伴终末器官功能不全。 2.接触可能的过敏原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以下症状2项以上:①皮肤/黏膜症状;②呼吸系统症状;③血压下降及其伴随症状;④持续消化系统症状。 3.接触已知过敏原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血压降低,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自基础值下降>30%。
急性过敏反应的治疗手段有哪些
包括脱离过敏原、吸氧、保证呼吸道开放、皮下注射肾上腺素、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充分补充液体、维持循环稳定、使用抗组胺药等。
误区1:无药物和食物过敏史者在使用青霉素前不需要做皮试。
错误,需要做皮试。青霉素发生过敏反应概率较高,常见的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发热、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过敏性休克等。其中,以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甚至可导致死亡。为防止过敏反应发生,规定青霉素在使用前需要做皮肤敏感试验,结果阴性的患者可在监测下使用青霉素,结果阳性者则禁止使用。
误区2:阿司匹林耐受不良都是由阿司匹林本身引起的。
不都是。阿司匹林耐受不良又称阿司匹林哮喘,大多见于应用阿司匹林后诱发哮喘。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逐年增多,常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有些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可发生剧烈哮喘,还可能伴有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等。但许多解热镇痛药也可引起阿司匹林耐受不良类似反应,如非那西丁类、氨基比林类、非甾体抗炎药等,所以阿司匹林耐受不良患者也应避免使用上述药物。
误区三:痛风患者服用别嘌醇前没有检测方法能预测严重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 错误。有条件时,可检测HLA-B*5801等位基因。别嘌醇能抑制尿酸形成,对痛风有较好疗效,但使用别嘌醇时少数患者会出现严重的皮肤不良反应,其发生与HLA-B*5801等位基因相关。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应避免使用别嘌醇。 别嘌醇致剥脱性皮炎多见于中老年人,且多为男性,潜伏期可长达3个月,多数为1个月,常有预报性症状,如发热、皮肤发红、全身皮肤瘙痒、散在小丘疹,进一步可发展为剥脱性皮炎。 若无条件检测HLA-B*5801等位基因,临床上可先从小剂量开始服用别嘌醇,期间密切观察是否有皮疹等过敏反应,根据情况逐步增加剂量。 小贴士 急性过敏反应重在预防,尤其是过敏体质者,应严格避免接触各种可能的过敏原。若患者出现全身皮疹,特别是出现呼吸困难、心悸、血压下降、意识改变等情况,立即就医,只要及时治疗,症状可迅速缓解,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好。 内容来源: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家庭医生在身边——常见症状识别与处理》 本书主编: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 任菁菁 本文作者: 吴伟东